欢迎访问吉林瑞果科技有限公司!

实验操作全规范:从准备到收尾的每一步都藏着科研成败

医学实验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、细胞生物学、病理学、免疫学的实验;SCI论文主要包括论文翻译、母语润色改写;专利主要包括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、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;专著主要包括单篇学术论文、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的出版。

实验操作全规范:从准备到收尾的每一步都藏着科研成败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
实验操作是科研工作的基石,看似重复的移液、称量、记录,实则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。据统计,约 30% 的实验失败源于操作不规范,而 80% 的科研数据争议可追溯到基础操作的疏漏。今天,我们就来系统梳理实验操作的全流程规范,帮你避开那些 “看不见的坑”。
一、实验前准备:把风险扼杀在萌芽里
1. 方案验证三原则
查文献:确认试剂浓度、反应温度等参数是否有文献支持,优先选择近 5 年的高引论文方法
做预实验:对于新体系,先用 1/10 剂量测试反应稳定性,如 PCR 实验需验证引物特异性
列清单:按 “时间顺序 + 操作逻辑” 罗列步骤,注明 “离心转速≥8000rpm”“孵育温度 ±0.5℃” 等关键条件
2. 试剂与耗材核查
试剂:检查标签上的有效期(如酶类需确认 - 20℃保存时间)、批次号(同一实验用同一批次),易挥发试剂(如甲醛)需核对液面高度
耗材:无菌耗材需确认包装完整性,移液枪头要匹配量程(1000μl 枪禁止用 200μl 枪头),玻璃器皿需提前清洗烘干(避免残留洗涤剂影响 pH 值)
3. 个人防护装备(PPE)选择
基础防护:白大褂(袖口收紧)、一次性手套(接触有机溶剂需用耐化学手套,而非普通乳胶手套)
特殊防护:处理挥发性毒气(如氯仿)需戴防毒面具,操作紫外设备需穿长袖防护服并戴护目镜
二、核心操作规范:细节决定数据可信度
1. 移液操作黄金标准
吸液:枪头浸入液面 1-2mm,缓慢释放按钮(避免产生气泡),生物样本(如血清)需反向吸液(先吸后放)
放液:枪头贴壁,倾斜 45°,按下第一停点后停留 2 秒,粘稠液体(如甘油)需用慢档吹出
校准:每月用天平校准移液枪(取 1000μl 水称重,误差应≤±10mg)
2. 离心操作安全守则
配平:离心管重量差≤0.1g,不对称放置时需用等重空管平衡(如 3 个样本需在对面放 1 个配平管)
启动:盖紧转子盖后,先设转速 500rpm 运行 30 秒,确认无异常再调至目标转速
紧急处理:若出现异响立即按下紧急制动,待完全停稳后开盖(禁止在运行中强行开盖)
3. 恒温设备使用规范
水浴锅:水面需高于样品液面,定期更换蒸馏水(每周 1 次),避免藻类滋生
培养箱:CO₂培养箱需每日记录温度和湿度,开门时间单次不超过 30 秒(防止 pH 波动),支原体污染高发区需每月用 75% 酒精擦拭内壁
三、数据记录与过程追溯:让实验可重复
1. 原始记录五要素
时间:精确到分钟(如 “14:32 加入终止液”)
环境:记录室温、湿度(如电泳实验受湿度影响显著)
现象:详细描述异常情况(如 “溶液出现淡蓝色沉淀,与预期无色不符”)
试剂:记录具体批号(如 “胎牛血清批号 12345,Gibco 公司”)
签名:每次操作后亲笔签名,电子记录需保留修改痕迹
2. 样品管理双编码系统
一级编码:用 “日期 + 样品类型 + 序号”(如 20231025-B-003 代表 10 月 25 日的第 3 个细菌样本)
二级编码:冻存管上同时标注二维码,关联至 LIMS 系统,记录 “冻融次数”“存放位置” 等信息
  • 实验后处理:别让收尾工作毁了全程努力
图片来源于百度

1. 废弃物处理分级标准
化学废液:按 “酸性 / 碱性 / 有机溶剂” 分类存放,如 HCL 废液需单独收集,禁止与 NaOH 混合(避免产生有毒气体)
生物废弃物:培养皿需高压灭菌(121℃,30 分钟)后再丢弃,感染性材料(如病毒液)需先用 2% 次氯酸钠浸泡 30 分钟
锐器:针头、碎玻璃需放入防刺穿容器,满 3/4 时密封移交专业机构
2. 仪器维护要点
超净台:实验后开启紫外灯消毒 30 分钟,每周用 75% 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及滤网
PCR 仪:使用完毕后取出反应板,每月用棉签蘸 distilled water 清洁加热模块(避免试剂残留腐蚀)
冰箱:定期除霜(-20℃冰箱每 3 个月一次),试剂按 “左进右出” 摆放,过期试剂及时清理并记录
五、常见问题应急处理
突发情况 处理步骤 预防措施
化学试剂溅到皮肤 立即用流动水冲洗 15 分钟(浓硫酸需先擦再冲),就医 操作时戴护目镜,设置防护挡板
离心机异响 按下紧急制动,待停稳后检查是否配平、转子是否松动 启动前确认转子盖锁死
培养箱污染 清空内部物品,用 10% 次氯酸钠擦拭,紫外线照射 2 小时 定期更换滤膜,避免频繁开门
 
实验操作的规范性,本质上是科研诚信的体现。当我们在移液时多停留 1 秒,在记录时多写一个参数,在处理废液时多走一步分类流程,都是在为数据的可靠性添砖加瓦。记住:能重复的实验才是好实验,能追溯的操作才是负责任的操作。
上一篇:实验操作小课堂:反向吸液,让移液更精准
下一篇:返回列表
热门推荐
>
<